面山负海,古诸侯之地,信美东方第一州——这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辙的《送龚鼎臣谏议移守青州二首》的诗句,赋予了青州市“信美东方第一州”的美誉。作为沿袭九州首府称谓的历史名城,青州自古以来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印记。历代文人骚客无不为青州吟咏,如北宋寇准的“海上秋添寂寞情,万家烟树暝重城”,诗人孔平仲的“天形地势俱雄壮,人指青州在此间”,以及明朝诗人吴斌笔下的“青州高城雄九州,城门天上飞琼楼”,这些诗句无不彰显青州的独特风采与悠久文化底蕴。
鹄书认为,青州市深厚的历史人文魅力,也体现在其历经千年变迁的地名之上。青州之名最早源自《尚书·禹贡》中“海岱惟青州”的记载:这里的“海”指的是渤海,“岱”则是泰山,因东方属春、属木,故称“青州”。这一称谓也与古代五行学说中“东方属木,色为青”相呼应。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亦有“正东曰青州”的记述,且注释中写道“盖因土居少阳,其色为青,故曰青州”,为青州的名称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象征意义。
青州最初指代的范围较广,涵盖“渤海以南、泰山以北”的广大区域,包括今天山东和河南两省部分土地。随着历史的流转,这一地域范围逐渐缩小,最终限定在现今的青州市范围内。虽然青州的地理指代面积大幅缩水,令人惋惜,但相较于许多已湮没于历史洪流中的古地名,青州却得以幸存并延续其名称和文化,这其中经历的历史演变尤为复杂而深远。
展开剩余78%据史料记载,西汉高祖三年(公元前204年)设立了广县(亦有观点认为此县起于秦朝),这成为今日青州市作为县级行政区的起点。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年),青州刺史部在广县设立,青州城由此得名。广县县治位于今青州市王府街道下圈村,虽然当时刺史部仅为监察机构而非正式地方行政区划,但这一设置为后续益都县更名为青州市奠定了历史基础,也表明从那时起,青州市逐步发展成为山东北部和东部的重要区域中心。
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青州城,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与兴衰。东阳城的迁移,为青州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,也让青州与益都这两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如同一对难解难分的恋人,时而融合,时而分离。益都县在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,成为青州历史演进的关键一环。
益都县的前身为秦朝或西汉初年设置的益县。元朔二年(公元前129年),汉武帝封葘川懿王之子刘胡为益都敬侯,52年后国除并入益县。曹魏时期,益县更名为益都县,这些变迁体现了益县与益都地名的传承脉络。关于益县和益都的起源,有观点认为其与古代治水英雄伯益有关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记载“禹荐益于天;七年,禹崩,三年之丧毕,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”,而箕山被认为就是现今青州市境内的香山。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益邑亦位于此地。
后世因敬仰伯益的丰功伟绩,或以其氏族聚居地为名设立县名,也颇为合理。而益都敬侯的称号,极有可能是在伯益及益邑基础上加以美化。《周礼·地官》载“四县为都,又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”,作为伯益部落所在地的益都,其出现合乎逻辑,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地名的历史意义。
北齐天保七年(公元556年),益都县由今寿光市以南迁至今青州市境内的东阳城。这一迁移使得益都县成为青州市名号的主要来源,青州与益都两名在此后漫长岁月中交替使用,形成了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纠葛。
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,青州改称北海郡,治所在益都县(今青州市北部)。唐朝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,北海郡恢复青州名称,并迁治至南阳城(今青州市区)。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再次改称北海郡;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又复名青州。金天会九年(公元1131年),青州改称益都府,益都开始作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,这一变动体现了青州与益都间紧密的历史关系。
明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,益都路改为青州府,成为山东行中书省的省会。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,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,自此青州失去了自西汉以来在该区域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。
1986年3月11日,益都县获批改设为县级青州市,历史的车轮再次转动。民国初年废府存县,导致青州失去县级地名的身份,七十多年后得以恢复,但同时也意味着古老的益都县名不再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存在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并非青州名首次出现,1948年曾设立过青州特别市。至此,这座拥有“12年国都、1065年省治、1606年郡府治、2200多年县治”辉煌历史的城市,再次回到了最初的青州之名,续写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